南北小年怎么过 小年的习俗你了解吗
- 来源:12123违章查询 2023-03-09
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,也被称为谢灶、祭灶节、灶王节、祭灶。小年的日子南北相差一天,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,北方是腊月二十三。
南、北方小年为何相差一天?
在清朝时,每年的腊月二十三,皇家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,据说是为了节省开支,所以顺便把晚一天的灶王爷一块儿祭拜了,于是便有了“官辞三、民辞四”的谚语。你看皇家的脑回路就是与众不同,自己生活一个劲儿铺张浪费,到祭祀时反倒节约起来了。
清朝政治文化中心北移,所以北方地区受到皇家影响比较重,渐渐地老百姓也开始效仿皇家,把小年的正日子提前了一天,就是腊月二十三。
而南方受到皇家影响较小,所以至今大部分南方地区,依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。
北方小年吃啥
炒玉米
晋东南地区,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,民谚有“二十三,不吃炒,大年初—一锅倒”的说法。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,冰冻成大块,吃起来酥脆香甜。
粘糕
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“二十三、粘糕粘”的民谣。每年腊月廿三,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,意为粘住灶王的嘴,让其上天言好事,不说人间坏事。粘糕用黄米、红枣等为原料,香甜劲道,入口绵软,取“年年高”的吉庆之意。
关东糖
关东糖,又叫灶王糖,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。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。关东糖又香又酥,粘性大,主要是祭灶用。祭灶时,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,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。
蒸花馍
腊月二十三后,家家户户要蒸花馍。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。前者庄重,后者花梢。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,以备供奉灶君。
“一家蒸花馍,四邻来帮忙”。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,一个花馍,就是一件手工艺品。
火烧
河南漯河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,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。火烧又叫烧饼,与小年几乎划等号,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。
饺子
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,意为给灶王爷送行,取意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。上供时,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。此外,民间有“好吃不过饺子”的俗语。每逢新春佳节,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。
麻糖
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。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“饧”,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,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,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,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。不管是哪种麻糖,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,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。
南方小年吃什么
米饼
广西武宣、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。米饼是用糯米粉做主料,花生、芝麻、白糖作配料,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,再经高温蒸熟,吃起来别有风味,有“团团圆圆”的寓意。
年粽
南宁人有过小年吃“年粽”的习俗,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,俗话说:“年粽年粽,年年高中(粽)”。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,它有馅,有大有小,有长有短,有圆有扁。剥去叶子后,皮是糯米,馅是绿豆和猪肉,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。
爆米花糖
靖安县民间素有“小年小年,爆米糖甜”的说法。“小年”这天,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,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、生活甜美。
荸荠
相比其他地方来说,福州人祭灶非常讲究,除了灶糖、灶饼外,荤灶要有酒有肉,素灶则要有带头甘蔗和荸荠。灶糖、灶饼是用麦芽糖做的,灶公灶婆吃了就会粘住牙,让他们少说,不乱说。用荸荠祭灶则是取自福州方言的谐音,意指好运从年头延续到年尾。
廿四团
“廿四夜吃团子”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,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、幸福美满。在苏州,每年腊月二十四过“小年”,做团子、送团子、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。
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,过去叫做“廿四团”。“廿四团”用糯米粉制作,馅儿有鲜肉、豆沙、萝卜丝等多种。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,有圆的、方的、花瓣形的,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。
甘蔗
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。甘蔗因为“节节高”的美好寓意,是祭灶的必备。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,一节一节向上攀登,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。
年糖年饼
按照传统习俗,福州人过小年要准备年糖年饼为上天汇报工作的灶公灶婆送行。年糖年饼分好多种,有寸枣、红纸包、金钱饼、麻生糕、灶糖、灶饼等,都是甜脆可口的甜糕点,主要是希望用甜食粘住灶公灶婆夫妇的嘴,让他们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只讲好事。